資本預算發(fā)展的經濟背景
資本預算首先出現(xiàn)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要爆發(fā)周期性的經濟危機。1825年,英國爆發(fā)了資本主義世界第 1次經濟危機,以后在1836年、1847-1848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和1890年又相繼爆發(fā)了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一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奉行自由競爭、自由放任的社會經濟原則,主張政府不干預經濟。各個資本主義國家主要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調節(jié)來擺脫危機。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壟斷成為資本主義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生產社會化的巨大發(fā)展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也為更深刻、更嚴重的危機打下了基礎。進入20世紀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經濟危機的頻率加快。僅在20世紀前3o年,資本主義國家就發(fā)生了五次經濟危機。其中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zui深刻、zui持久的一次經濟危機。從美國開始,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這次危機中,資本主義經濟受到了嚴重打擊,工業(yè)生產下降了4成4,失業(yè)率高達2成以上。失業(yè)人數(shù)達3000多萬人 面對失業(yè)、通貨膨脹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認為,原來自由競爭、政府不干預經濟的政策已經不適用了,需要加強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控作用,擴大政府在國民經濟中的活動范圍。
在新的經濟政策的指導下,政府財政收支的規(guī)模有很大增長,收支內容發(fā)生較大變化,用于生產性項目投資支出不斷增加,國有經濟的比重日益上升。在這種背景之下,傳統(tǒng)的單式預算已不能反映政府日益豐富的全部財政收支活動,不利于國家宏觀經濟分析,不能作為政府干預經濟的有效工具。于是,復式預算應運而生。1927年,丹麥首先將國家預算分成經常預算和資本(投資)預算。為配合羅斯福“新政”的需要,美國聯(lián)邦政府從1933年7月1日起實行復式預算制度,將預算分成“正常”和“非正常”兩部分。此后,1938年,瑞典政府開始實行復式預算。瑞典zhu名財政學家A.塞納在闡述其資本預算產生的歷史背景時指出: “1911年起瑞典設立了很多‘資本性基金’,依靠這些基金積累了一些‘生產性資本’歸國家所有。生產性資本是指能產生直接貨幣收益的資本,例如鐵路、通訊、水利電力工程和森林等公有資產”。當時瑞典政府將國家預算收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由經常性收入組成,另一部分是借貸。預算支出也同樣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經常性支出,另一部分為資本積累,也就是給資本性基金的撥款。在這種條件下。1937年瑞典預算政策改革中,正式引用了資本預算,并于1938年開始實行。(編輯:糖蜜)
登尼特專業(yè)為企業(yè)提供資本投資、資本運作、資本預算、企業(yè)人力資本投資或資本投資決策等相關服務,如有進一步咨詢或相關業(yè)務辦理,請致電登尼特熱線:852-27826888(香港);400-880-8199(中國);603-21418908(馬來西亞);或QQ咨詢:2355725082.